2021-11-17 14:49:34來源:藥方舟瀏覽量:1031
全球1000強藥企中國獨占249家背后,是全球制藥產業價值正從美國、瑞士等地逐步轉移至中國等亞洲地區的大趨勢。而在TOP100全球藥企中,以恒瑞、石藥、齊魯為代表的傳統制藥巨頭正組成沖鋒隊率先打贏“新藥戰”,而以百濟、信達為代表的新銳隊伍也正以突飛猛進的速度沖向創新高地。如今,中國創新正多層次開花,力爭站在國際舞臺與頂級藥企進行PK。
2012年,全球投行Torreya開始對全球30000家制藥公司進行研究。2021年,該機構公布了《全球1000強藥企報告》,該報告按估值對1000家藥企進行了排名,這1000公司年度總收入超過1.4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6.1%。
據該機構估計,當今全球制藥業的總價值為7.0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5.6%。
這一報告發現了六大變化:
第一,過去14個月,大型制藥公司保持了在總市值中所占份額,而總部位于中國的公司或Biotech的市值份額則在增長。相比之下,品牌制藥略有萎縮,品牌非專利藥損失了近一半的價值份額。其中,全球第一大仿制藥企仍是揚子江藥業,其收入為160億美元,幾乎全部來自中國。
第二,制藥技術從小分子向生物制劑轉移的速度有所減緩。專注于小分子的公司市場份額2021年為58.2%,較去年下降了1.7%,而2015年~2020年間總體下滑了15.5%。增長最快的領域是核酸和疫苗,基因治療、細胞治療和基因編輯等新領域發展非常迅速,但在整個生物經濟中仍然很小。
第三,全球制藥行業排名前五的國家是美國、中國、瑞士、英國和德國,中國已經進入全球制藥第二梯隊,從2015年6.5%的市場份額增長至2020年的14.4%的市場份額。但受集采政策影響,仿制藥價格大幅下降,導致中國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同比下滑2.4%至12%。
第四,生物技術領域的地域分布正呈現快速多元化的趨勢。數據顯示,全球生物技術排名前九的地區所占的價值份額從14個月前的71%下降到如今的54%,美國和中國的非熱門地區正在獲得大部分的新份額。同時,波士頓當之無愧地從舊金山灣區接過“皇冠”,盡管位于該地區的Moderna發展成了Big Pharma。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江蘇省上升了3位至第6名,超過了荷蘭、韓國和華盛頓特區地區。
第五,從治療領域來看,市場39%的價值與腫瘤的新療法有關,罕見病和神經學公司的價值占23%。
第六,該報告研究了私募股權在商業制藥中的作用,發現全球最大的商業制藥公司中有13%擁有私募股權/財務贊助投資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千強藥企中有249家中國藥企(包括港澳臺地區),去年約為208家。這些藥企們今年表現究竟如何?
圖片部分名單僅前100強
01 Big Pharma普降,恒瑞、石藥、齊魯帶頭打新藥“戰爭”
與2020年相比,全球TOP5選手和位次都發生大變。
輝瑞雖然剝離了暉致,但還是憑借新冠疫苗(2021年預計銷售額360億美元)重回霸主寶座。除了新冠疫苗帶來的估值提升,還有新冠藥物,近日輝瑞公布了其新冠口服特效藥Paxlovid的臨床結果,當日股價大漲8%。
羅氏在輝瑞和艾伯維的快速上漲中退位第三。拿第三季度的財報來說,羅氏同比增長僅為5%,而艾伯維達到了11%。
兩家糖尿病藥企諾和諾德和禮來沖擊了市值前5。一年時間,諾和諾德的市值排名從全球第10位上升至第4位,其股票價值增長了1020億美元;而禮來的市值排名則從第11位上升至第5位。以諾和諾德為例,其2021年前三季度總營收同比增長13%,達到1024.67億丹麥克朗,利潤同比增長12%,主營業務糖尿病和肥胖護理以丹麥克朗計算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0%。
原來的市值“探花”諾華排名一直在下滑,2018年位次第3,2020年降至第6,到今年排名為第9。市值反映的是投資人的綜合預期,諾華雖然新產品繁多,但重磅大藥的匱乏一直為外界所詬病。
回到國內,傳統Big Pharma今年在資本市場普遍表現不佳,包括恒瑞醫藥、中國生物制藥、翰森制藥(豪森藥業)、科倫藥業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僅有少數幾個Big Pharma呈現上升,如石藥集團、齊魯制藥、復星醫藥等。
這一現狀是必然的,不必恐慌。當前,這一批Big Pharma處于向創新藥轉型過程的不同階段,有的在創新路上走得更遠些,創新藥可以彌補部分仿制藥降價帶來的壓力,恒瑞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的則剛剛走上創新之路不久,受到政策的影響較大,市值的變動也就越大,如揚子江藥業。但總體來說,這是好事。
“沒有一場戰爭不流血”,中國正在展開的新藥戰爭需要。
豪森藥業是今年市值排名變化較大的Big Pharma,從去年的第33名下降至今年的第82名。但從財報上看,豪森藥業上半年創新藥銷售收入占比達到了28.5%,同比增長了66.8%,同期公司整體收入增速僅為10.6%。旗下新產品(fast-follower)正在批量上市,2019年的聚乙二醇洛塞那肽、2020年的阿美替尼、2021年的艾米替諾福韋,均以1類創新藥上市,并且爭取在當年進醫保,這一新藥策略可以稱之為“節流”策略——將資源聚焦于創新研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就是“豪森們”轉型創新的決心。
另一方面是“開源”策略,即通過產品引進快速補充管線,但這一工具的使用,需要考慮公司現階段的狀況,如是補充成熟產品快速帶來銷售,還是補充更創新的早期管線,還是進行技術平臺的合作。同樣以豪森為例,其10月份密集布局了小核酸領域,通過合作方Silence Therapeutics的平臺來合作開發3個靶點的SiRNA,通過OliX Pharmaceuticals的GalNAc-asiRNA平臺針對肝臟相關的藥物開發。
中國生物制藥、科倫藥業、石藥、齊魯皆是同理,但也稍有不同。如齊魯,每次都是擁有集采品種最多的企業,他不會受傷嗎?答案是“肯定會”,但是齊魯產品體量大,成本上依靠規模經濟能做到比大多企業都低,銷售上依靠多年的商業經驗能迅速將首仿藥做出銷售成績。
復星醫藥也是不太一樣的例子。該公司依靠復星集團,天生就擅長資本運作,其參與創新的方式大多是通過孵化創新或者投資。復星這一長處在疫情期間發揮得淋漓盡致,其率先找到BioNTech合作mRNA疫苗,甚至比輝瑞都早,該產品前三季度給復星帶來了15億元的收入(港澳臺地區)。這一合作帶來的市值提升更多,從百億市值跨入千億市值之列。當然影響還有其孵化的復星凱特,復星凱特上市了國內首款CAR-T產品——阿基侖賽注射液。
02 百濟、信達突飛猛進,引領Biotech沖向創新高地
中國何時能夠誕生世界級的創新藥企?不用著急,種子選手已經誕生。
此次入圍全球前100名的中國生物創新藥企中,百濟神州和信達生物無疑是最有潛力的代表。
百濟神州的市值排名從2020年的52位升至今年的第38位,再次實現了突飛猛進式的躍升。信達生物2020年排名第90,今年也繼續高歌猛進排名升至77位。
有喜也有憂。去年榜單中君實生物的表現最為亮眼,從2019年的265位一躍升至94位,咬緊信達生物,但在今年的榜單中君實生物排名陡然直降,落榜TOP100,排在第146位。
與恒瑞、石藥、齊魯不同,百濟們生來就是要做創新藥的。他們沒有成熟產品(仿制藥)的拖累,融資上基本沒有阻礙,被知名資本包圍重注,他們有足夠的資金大肆地投入研發,如百濟被稱為“研發投入新一哥”。同時百濟們也擅長通過合作快速擴充管線,天時地利的條件,使得他們成為“新人才市場”的香餑餑。總之,一切有利條件正讓他們帶領國內藥企向創新最前沿的陣地沖鋒。
2020年正好是百濟神州成立的十周年,前十年里百濟高光頻現,作為新十年的開局之年,最新的財報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百濟神州總營收達到9.62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61%,其中產品收入約4.4億美元,對外授權和產品銷售并重。
產品方面,BTK抑制劑澤布替尼自2019年首次在美國獲批以來,目前已在全球10個國家獲批,這是中國首個在全球商業化的新藥。最新財報顯示,澤布替尼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銷售額6580萬美元,同比增長320%,而國內銷售也較去年同期增長223%。
今年1月百濟與諾華達成22億美元PD-1開發和商業化的合作協議,6.5億美元的預付款一度打破了以往記錄,也是其市值提升的促進劑。
除了上市產品,百濟神州繼續在研發上8月公開的產品管線與研發版圖顯示,百濟神州正在進行的臨床前項目超過50項,涉及領域從雙抗/三抗、ADC 、PROTAC到mRNA、CAR-NK可謂應有盡有,據透露目前已有11款自主研發藥物藥進入進入臨床或商業化階段。
就在今天(11月16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公告稱,按法定程序同意百濟神州有限公司在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全球首家在納斯達克、港交所與上交所三地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的誕生進入最后的倒計時。
眾所周知,商業化是當前百濟們轉型的關鍵一役,所以商業化能力必然成為沖向創新高地的助翼。
而一直堅持自建商業化團隊的信達生物是首批商業化的Biotech中最成功的代表。其PD-1在今年三季度銷售額約為8億元,約為百濟和君實總量,這一商業化能力也讓信達吸引了一些國內Biotech。如亞盛醫藥將其重磅新藥HQP1351(國產首個三代BCR-ABL抑制劑)和APG-2575(國內潛在首個Bcl-2抑制劑)等多個產品的開發和商業化合作。當時亞盛醫藥創始人楊大俊坦承合作原因:在自建銷售團隊同時,選擇與一個擁有強大商業化團隊的公司合作銷售是最好的選擇。再如與葆元醫藥的合作,都是信達商業化實力的顯現。
03 片仔癀連升16位,愛美客市值超云南白藥
總體來說,中藥企業排名在全球藥企中稍有進步。前100名藥企中入圍的依舊是漳州片仔癀藥業和云南白藥。
漳州片仔癀藥業今年排名第33位,相較于去年上升了16位。截止發稿日,其市值約為431億美元。其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2021年1~9月營收約為9.5億美元,同比增長20.5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3.1億美元,同比增長51.36%。
今年6月,片仔癀因價格再次升高而備受關注,“1000多元一粒”的片仔癀被譽為“藥中茅臺”。而前三季度的業績增長也說明了單品價格雖然在增長但并不影響其銷售情況。
對比之下,云南白藥的表現稍顯遜色,位列第71位。其今年的表現不及去年,排名后退了12位。截止發稿日,其市值約為183億美元。其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2021年1~9月營收約為44.3億美元,同比增長18.5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3.7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42.38%。
可以看出,云南白藥前三季度營收仍然保持增長但利潤卻下降了不少,主要原因是公司炒股浮虧增加。季報顯示,前三季度云南白藥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15.55億元。
Wind數據顯示,2021前三季度中信中藥生產指數板塊公司營業收入總額為 2761.24 億元,同比增長9.17%,凈利潤總額為 268.46 億元,同比增長42.65%,疫情后中藥板塊業績修復明顯。
同樣屬于茅臺級別的“女人中的茅臺”——愛美客也在前100強藥企名單中現身,位列第54位。截止發稿日,其市值約為199億美元,已超云南白藥,躋身千億市值行列。
愛美客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2021年1~9月營收約為1.6億美元,同比增長120.2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1.1億美元,同比增長144.09%。
一支玻尿酸能否撐起千億市值?從現在的數字來看,已經撐起。
醫美行業本身兼具著醫療與消費雙重屬性,這也使其市場潛力有很大的想象空間。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對美的需求也不斷提高,醫美市場也不斷擴大。沙利文《2020全球及中國透明質酸(HA)行業市場研究報告》顯示,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醫療美容市場,市場規模在 2020年達到1436億元,并預計在2024年達到3185億元。
其中,透明質酸仍是醫美項目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材料,備受市場青睞。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類透明質酸終端產品的市場規模仍大于其它醫藥級終端應用領域,達到57.7 億元,位居第一,并預計以 20.6%的復合增長率在2025年達到147.1 億元。而主要產品市場滲透率的提高,也為愛美客帶來了好業績。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