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 17:26:25來源:生物探索瀏覽量:401
授權合作(License)是近年來醫藥領域出現的一種產品引入方式。依據引入方向不同,License可以分為License-in和License-out兩類,其中前者是引入方付費向授權方購買許可,后者則是授權方收費向引入方授予許可。作為醫藥公司產品管線引進/輸出的重要方式,2021年Licensein/out交易刷新多項紀錄。
15億美元License-out合作 創下新紀錄
12月中旬,上海齊魯銳格醫藥研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格醫藥)和跨國制藥企業美國禮來達成合作,雙方將在未來數年內在臨床前藥物開發、臨床研究及商業化方面展開密切合作,共同開發針對代謝性疾病領域的創新療法。
根據協議,銳格醫藥將授予美國禮來一項關于銳格醫藥的知識產權許可,美國禮來可選擇延長該項許可。禮來將負責除大中華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臺灣)外的臨床開發、生產及商業化;銳格醫藥將保留在大中華區的上述權益。
銳格醫藥將獲得總計5000萬美元的預付款,其中包括部分股權投資。另外,銳格醫藥還將獲得最高15億美元的潛在臨床前、臨床開發和商業化里程碑付款,以及個位數至較低兩位數的全球銷售分成。此前,公司已獲得由禮來亞洲基金領投的9000萬美元B輪融資。15億美元也是中國藥企在臨床前(pre-clinical)階段對外授權合作上金額最大的一筆交易。
銳格醫藥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處于臨床階段的生物醫藥高科技公司,要利用自身AI輔助新藥研發CARD (Computer Accelerated Rational Discovery) 平臺鎖定制藥界“久攻不下”的靶點并開發具有臨床差異化優勢的創新藥物,并聚焦腫瘤、免疫和代謝三大治療領域。目前,銳格醫藥已經在上述三大治療領域建立起了豐富的自研管線布局,而本次公司與禮來合作的是其代謝管線中一個位于臨床前的早期專利。
就創新藥層面來講,License-in具有自身顯著的優勢,能讓生物科技企業迅速蛻變為生物制藥企業;而借助License-out,企業可以在短期內獲得充足的現金流支持,得以進一步進行研發工作。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爭議逐漸顯現,License-in模式衍生出了一條賺錢捷徑,研發公司+大投資+引進授權,創新藥企便可速成。有人認為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有人則認為License-in/out不應是資本圈錢、游戲的媒介,用License-in/out來做實事,最終惠及患者,才是模式產生的初衷。技術本身并無過錯,關鍵在于企業如何利用兩種模式謀求創新發展。
License-in:彌補企業短板 實現“彎道超車”
國內藥企引進海外企業早期項目,提高創新藥研發概率,快速豐富公司產品管線,License-in模式可以彌補自身產品的短板,打造差異化優勢實現“彎道超車”。目前引進項目領域一半以上為抗腫瘤類藥物,項目階段以臨床II/III期為主。2015年,我國License-in模式交易數量只有29件,2020年全年首次突破百件。中國本土醫藥創新企業是License-in的核心力量,百濟神州、再鼎醫藥、復宏漢霖、思路迪醫藥等一批頭部Biopharma/Biotech公司,在2021年火力全開。另外,以恒瑞醫藥、豪森藥業、齊魯制藥、揚子江、先聲藥業、哈藥集團等在內的一批本土大型企業,也正積極通過License-in的方式,優化產品管線,整合創新資源。
近十年國內藥企License-in統計(來源:西部證券研發中心)
2021年我國創新藥十大License-in交易案例(來源:藥智網)
License out:推進國際化布局
相對而言,License-out的難度比License-in要更大,藥企的科研實力需要獲得巨頭企業的認可。而隨著國內創新藥生態環境逐漸構建成熟,創新成果不斷顯現,國內藥企與國際藥廠達成License-out協議也開始日漸增多,交易額一路猛漲。License-out 從2016年僅有一個,已經增長至2020年的42個,2021年Q3就26個,數量增長顯著,這表明我國創新出海能力正在持續提升。國際化項目從熱門PD-1單抗出海到多前沿靶點ADC、雙抗類型交易,適應癥從抗腫瘤延伸到自身免疫、心血管乃至新冠等治療領域。百濟神州澤布替尼成功登陸美國市場,成為史上首位成功出海公司;索凡替尼、特瑞普利單抗、普納布林、信迪利單抗等均已提交并處于遞交與受理狀態,眾多產品蓄勢待發。License-out模式帶動下,FDA開始認可中國臨床數據,這將有利于國內產品推進國際化。
TOP 10 License-out交易史(來源:Wind 平安證券研究所)
創新出海可以分為4個階段:產品國際化,直接將產品授權給跨國藥企做全球開發;臨床國際化,建立海外運營團隊,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研發國際化,海外直接組建早期研發團隊;商業國際化,海外自建商業化團隊,完成全球化銷售。目前,我國企業已完成產品和臨床國際化,部分企業也開始在國外設立研發部門,有望進一步提高我國創新藥研發能力和產品出海能力。
國內藥企海外License-out項目匯總(來源:國盛證券研究所)
國家政策深化,藥物創新迎來發展新機遇
2017年6月19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宣布,我國加入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簡稱ICH)。藥品注冊領域與國際接軌,藥品監管部門、制藥行業和研發機構逐步采取和實施國際藥品領域的高標準,引入全球通行的藥物研發與注冊技術要求,一方面提升了國內制藥行業創新力、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國制藥融入國際醫藥產業鏈。
ICH指導原則(來源:ICH工作辦公室官網)
2015年到2021年,國務院、全國人大等多部門相繼出臺30多項文件,為藥物創新發展掃除障礙,提供便捷服務。2020年7月,新修訂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正式實施,特別增設藥品加快上市注冊程序一章,設立突破性治療藥物、附條件批準、優先審評審批、特別審批四個通道,支持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藥物創新。
《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來源:國家藥監局藥品審理中心)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聯合發布《長期處方管理規范(試行)》,對長期處方組織管理、開具與終止、調劑、用藥管理和醫保支付等方面進行了規定。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周期由4年一次逐步穩定為1年一次,創新新藥占比大幅提升,從上市到納入醫保的時間也大幅縮短。2017年-2020年,絕大多數創新藥都可以在當年成功準入,2020年最短周期僅為5個月。據國家醫保局數據,2021年目錄外67個藥品中有66個是五年內上市的,占比99%,其中27個創新藥實現上市當年進入醫保。創新藥進入醫保速度大幅提升,可幫助創新藥企加速回籠資金,是對醫藥創新的有力推動。
部分醫藥改革政策(來源:西部證券)
投資機構:研發潛力、臨床價值備受青睞
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醫改啟動后醫藥創新企業快速成長,創新藥投資熱潮興起,投資金額和數量陡增。然而,伴隨頭部優質企業成功上市,加之創新門檻持續提升,投資熱開始降溫。上市的創新企業數量劇增使得資本市場重新開始設定投資標準。
近年來,資本市場更青睞尚未驗證的創新靶點。未被驗證的靶點有望革新治療方式,具有較高臨床價值,市場潛力較大又尚未形成明顯競爭格局。此外,投資者更愿意布局創新分子或前沿技術的企業。分子創新主要是技術平臺突破,相比靶點創新蘊藏了更多機會。多家證券報告均表明應關注未來具有持續發展潛力的自主創新企業,以及具有較高臨床價值和壁壘的創新藥產品,例如,恒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康寧杰瑞、微芯生物等。
License-out主要授權方企業(來源:國盛證券研究所)
License-out主要受讓方企業(來源:國盛證券研究所)
企業:喜歡但又怕受傷害
License-in早期發展浪潮已過,目前交易項目大多為中后期項目,但中后期項目風險低也伴隨著高昂交易費用。License-in的交易模式主要由首付、里程碑付款和未來的銷售提成組成,弊端顯而易見,未來如果藥品成功上市,引進方還要把自己的銷售利潤拱手讓人幾成。更糟糕的是,基本所有引進的項目,國內藥企都僅僅是個中國區代理商。而且,走捷徑的產品最終還是會重新回到和仿制藥類似的價格競爭局面,主要進行價格PK。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產新藥管線數量增長顯著,但從靶點分布來看存在大量同靶點扎堆的情況,導致新藥上市就將面臨較為激烈的競爭格局。License-out產品出海帶來破局機遇,國內藥企要重視本土藥企出海的價值空間。百濟神州已經為業界做出了示范,本土藥企的研發能力可直面競爭海外頭部藥企。產品技術硬、研發效率高,未來本土藥企創新藥出海將會乘風破浪。
國內小分子腫瘤藥靶點全景(來源:藥渡、平安證券研究所)
從發展歷程來看,License-in是憂大于喜的,引進方需要格外謹慎,不要為了引進而盲目引進,紅海地區已經人滿為患,發展方向該轉變到藍海領域。還有,技術是否有價值與技術是否成為上市的唯一籌碼是兩碼事,License-in技術本身不該是質疑的焦點,企業的使用方式才是問題根源。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不管是License-in 還是License-out,自主研發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拿來主義或許是過渡之策,但自力更生才是生存之本。
參考來源:
[1]《2022 年醫藥行業投資策略 ——變局時代,攬下宏大格局中的點點繁星》
[2]《醫藥生物行業2022 年度策略報告 行業生態加速進化,尋求更高質量發展》
[3] “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一問一答
[4] 中國食品藥品網
[5] ICH工作辦公室官網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