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6 17:11:39來源:21財經瀏覽量:164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創新”,在全球范圍內,都是最主要的行業推動力,生物醫藥產業的轉型升級更離不開創新。近幾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積極尋求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乃至企業的管理創新。隨著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技術創新逐漸與世界接軌。預計將來會有更多的“符合中國特色”的商業戰略和策略出現,有利于進一步推動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與轉型。
2023年,“創新”“轉型”成為行業發展的兩大關鍵詞。在這一年里,生物創新藥的產品不斷迭代、發展、突破,仍在持續創新開展新一代創新藥產品如抗體藥物偶聯(ADC)、GLP-1受體(GLP-1R)激動劑(GLP-1RA)、細胞與基因治療等,有效地加速開發過程對于推動全球生物醫藥創新極為關鍵。
談及2023年的醫藥市場表現,畢馬威中國生命科學行業主管合伙人于子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以“回歸”二字作為一年的總結詞。在他看來,因大多數延遲診斷和中斷的治療需求激增到2023年,新冠疫情對醫療醫藥市場的影響逐步退去,診療和醫藥市場回歸到疫情前的發展水平。資本市場方面,資本投資回歸理性,在生物醫藥賽道的布局更為謹慎。
“值得注意的是,有真正臨床價值的企業才能受到資本的青睞。監管方面,國家有關部門大力推進醫療反腐,讓醫藥企業營銷回歸規范的醫藥學術本質。我們觀察到,醫藥企業不論是從管線布局還是到商業推廣,都更加回歸臨床導向,精益化布局產品管線和銷售推廣資源?!庇谧育堈f。
在2023年的“回歸”道路上,2024年,究竟該如何“出發”?這也成為一眾業內人士關注的重要議題。
生物醫藥投融資趨謹慎
中國藥物治療需求巨大,這也推動了中國醫藥市場規模近年來持續擴容,創新藥板塊在醫藥市場結構的比重逐漸加大。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17年至2021年,中國醫藥行業的市場規模從14,304億人民幣增長至15,912億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7%,其中2020受到新冠影響出現小幅下滑。未來我國醫藥市場將以超過全球醫藥市場的增速擴容,2021年至2025年和2025年至203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6.7%和5.8%,市場規模于2025年和2030年分別增至20,645億人民幣和27,390億人民幣。
在醫藥產業結構變革的新形勢下,傳統藥企向創新藥方向轉型升級的意愿增強,創新型研發企業不斷涌現,加速布局創新藥賽道。未來,專利藥市場增速將高于仿制藥及生物類似藥市場增速,我國專利藥行業駛入快速發展期,研發成果逐步兌現,2025年和2030年專利藥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14,010億和20,584億人民幣,2021年至2025年和2025年至203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10.3%和8.0%。
不過,在2023年底,據藥明生物方面研判,受生物技術融資影響,行業在未來兩年預期個位數增長。談及該預期的緣由,行業“寒冬”被認為是主要障礙。
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不難看出,生物醫藥企業的投融資熱度正持續降溫。Wind數據顯示,2023年A股有21家生物醫藥企業上市,募資合計223.56億元。企業上市數量和募資總額降幅明顯,分別同比下降57.14%和70.15%。另外,隨著2023年A股IPO節奏放緩,生物醫藥領域的上市隊伍也在縮減。21世紀經濟報道根據Wind申銀萬國行業分類(2021)統計分析,2023年生物醫藥企業上市數量和募資總額降幅明顯,分別同比下降57.14%和70.15%。
在于子龍看來,二級市場的波動一方面受市場整體信心和心態的影響,同時也與上市企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有一定關系。畢馬威中國觀察到,一些上市企業受監管趨嚴、市場準入挑戰、商業運營壓力等綜合因素影響,業績無法達到市場預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資本市場對其乃至同賽道其它企業的信心。
此外,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回歸理性,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逐步放棄在二級市場賽道覆蓋式的投資模式,轉而更加謹慎地評估與投入。并且,由于外部市場環境的挑戰,過去幾年在生物醫藥賽道的大量投資、退出和投后管理也給投資機構帶來一定壓力,使得很多投資機構的新投資更為慎重。
不過,于子龍也分析指出,雖然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一方面受宏觀經濟的影響,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生物醫藥產業需求側的特點及其發展周期的特點。目前行業的增長放緩是受整體經濟環境和產業自身轉型這兩方面影響,在宏觀經濟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前提下,未來幾年生物醫藥產業依舊面臨一定的挑戰。
“這些現象需要一定時間消化,因此我們認為一級市場融資仍會是一個緩慢恢復的過程。隨著行業轉型的逐漸完成,以創新和臨床價值導向的醫藥產業較其它很多行業,有更好的抗周期性。”于子龍認為,隨著本輪支付方式的改革、醫藥反腐的常態化、生物科技企業的大浪淘沙和資本的洗牌完成,生物醫藥產業仍有較高的發展潛力,特別是一些真正滿足臨床迫切需求創新性賽道,仍會有高速發展的空間。
選擇多地多市場融資上市
融資是醫藥創新的生命線,對于推動研發和加速生命科學行業的商業成功至關重要。盡管受多重不確定性因素影響,2023年生物醫藥企業投融資項目數量較過去幾年增速放緩,投資人變得更為謹慎,生物制藥IPO熱度有所降溫,市場也更趨于理性。但是在當下競爭激烈、富有挑戰的市場中,為了尋求更多獲利和更多市場,“走出去” 依舊成為共同的發展策略。
但從A股、港股醫療醫藥企業IPO情況來看,生物醫藥科創板IPO審批停滯,港股流動性不足吸引力下降,所以,生物醫藥企業究竟該如何選擇上市地也成為一道關鍵選擇題。
談及這一話題,于子龍建議,生物醫藥企業上市地的選擇應該綜合考慮企業的發展階段、融資需求、各地資本市場發生的差異化要求和對不同類型企業的支持程度,同時應對標已上市企業的股票發行和融資情況,最終做出綜合的判斷和選擇?!拔覀円沧⒁獾奖苯凰?,作為一個新興市場,越來越多地成為眾多企業尋求上市的主要選擇,其市場規模隨之不斷擴大。所以我們認為,對于部分優質企業,在能滿足發審監管要求,以及綜合考慮企業投入產出的前提下,多地多市場融資上市也不失為一個選擇?!?/p>
智慧芽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15日,229家北交所上市企業專利申請總量為2.7萬余件,有效專利總量為1.5萬余件,授權發明專利總量為3900余件。平均每家北交所上市企業專利申請量約為118件,有效專利量約為68件,授權發明專利量約為17件。
其中,12家北交所生物醫藥產業上市企業的專利申請總量為900余件,有效專利總量為490余件,授權發明專利總量為350余件。平均每家北交所生物醫藥企業專利申請量約為75件,平均有效專利量約為41件,平均授權發明專利量29件。
基于此,智慧芽創新研究中心分析認為,專精特新“小巨人”正在加速登陸北交所,過去一年北交所上市企業中“小巨人”的數量新增57家,同比增幅高達116.3%;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角度看,生物產業企業的平均專利申請量增幅最高,達到137.0%。隨著北交所不斷完善市場制度和培育機制,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將為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
實際上,從大環境看,近年來我國對真正具有創新能力藥企的扶持力度逐漸加大,包括融資多元化、稅收政策利好、產學研緊密融合、人才回流等,創新藥企的發展環境得到顯著提升。政策扶持之外,行業的發展還需企業自身更多的努力,上市并非最終目的地,未來IPO市場也會更關注企業自身的價值。
但,如何推動自身價值的提升?未來3-5年,在資本市場、產品銷售表現、國內市場、海外市場等多個維度,如何應對全面大考?也是需要進一步去探究的方向。
創新研發推動市場競爭力提升
在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方向上,于子龍認為,“外延式創新”和“創新模式的重新組合”將必然成為市場的新增長點。
于子龍進一步分析指出,醫藥研發是個耗時長且風險大的行業。而在當下的環境下,企業在研發資源投入時,相較于直接縮減開支的決策,不如更加精益化地評估管線的商業前景和投入產出。當基于風險對管線投入評估后,整體的投入產出對企業經營業績仍為正向貢獻,在不同管線組合比較下選擇了投入產出最大化的組合后,企業對于管線的開支應該是增還是減就會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而非簡單地直接砍掉研發管線。同時,該評估也更加有利于企業確定開支優化的方向,以防出現好管線被砍,壞管線卻留下的情形。
在管線優化過程中,創新藥企業需要用投資組合的思路,避免脫離產品組合去評估單個項目。首先,企業需要有效評估管線項目的風險分布以平衡高風險收益與低風險收益項目,然后發揮其產品在治療領域的集群優勢,并最大化利用企業在相關領域的基礎。此外,企業需平衡管線短、中、長期的布局以避免出現產品斷檔對其業績的影響,還需將自主研發和外部產品合作引進相結合,用最小的產品獲得成本取得最大的商業回報。
“大行業周期和行業自身轉型是‘寒冬’背后的原因。醫藥行業新的增長點還是來自于差異化的價值提供,來自于推動行業進步的突破性創新,其中包括圍繞臨床需求的產品和發展賽道的創新、服務方案創新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于子龍談到,通過單純的產品創新實現增長的難度無疑很大,所以,外延式創新和創新模式的重新組合將必然是市場的新增長點。在“寒冬”之下,企業需要通過提升其創新和研發能力來捕捉新的市場機會,順應行業轉型的同時,更要形成和競爭對手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也是在當前的大行業周期和市場“寒冬”之下,不少Biotech在推進轉型時也選擇與大型跨國藥企進行合作,甚至直接接受跨國藥企拋出的“橄欖枝”被其收入囊中。2024年,跨國藥企與本土創新藥企的跨境合作也將不斷繼續。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自2023年12月26日以來截至2024年1月10日,在短短15天內,全球醫藥市場已至少出現5筆并購案例,涉及阿斯利康、諾華、默沙東、強生、葛蘭素史克等全球龍頭藥企,其中涉及多家本土生物科技企業。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說明中國本土藥企的研發實力已得到國際認可。同時,這也可能會改變本土醫藥市場的競爭格局。
“對于有著一定差異化優勢且規模中等的Biotech,特別是如果自身商業化資源有限且和大型跨國藥企管線形成互補,溢價被收購對于很多企業而言也是很好的選擇。”于子龍說,在此趨勢之下,展望2024年,畢馬威中國認為具有創新性、符合國家政策鼓勵方向的領域和賽道將會有更好的發展。例如:創新的慢病及高發疾病藥物、圍繞人口老齡化的相關退行性疾病的創新藥物、全新機制的腫瘤免疫等領域藥物或全新療法等。
“當然,2024年,企業要想在復雜環境下生存并取得不錯的發展,也需要自身對其短、中、長期的發展模式有著清晰的定位,同時提高對市場變化的敏感度并能夠靈活地優化戰略。其次,企業需建立完善的運營機制以實現內部研發和商業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及合理配置。此外,企業還需持續具備創新基因和創新能力,在順應政策和監管趨勢的同時,加強自身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庇谧育垙娬{。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